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正文

我院生物材料团队在《Small》期刊发表光热免疫治疗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25-09-25    作者:     来源:     点击:

CDB5

近日,我院生物材料团队何燕副教授、刘旭杰副教授联合云南中医药大学程欣副教授,在国际纳米材料领域顶级期刊《Small》(IF=12.1)发表了题为 “Integration of Multi-Rotor and Multi-Conjugation: Ultrahigh Absorption Coefficient Dye Enables NIR-II Fluorescence Imaging-guided Photothermal Immunotherapy”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全新的“多转子-多共轭”分子设计策略,成功构建了具有超高摩尔消光系数的新型近红外II区有机染料TPE-CyA,并通过其纳米颗粒实现了高分辨率成像和高效光热免疫治疗。

肿瘤细胞基因突变的逐步累积往往导致免疫逃逸,而光热免疫疗法可通过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释放内源性抗原,从而激活机体免疫系统。相比传统的近红外I区光热治疗,近红外II区窗口(1000-1700 nm)具备更强的组织穿透能力和成像分辨率,因此在肿瘤精准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

在本次工作中,研究团队通过引入苯环“转子”和共轭结构的协同调控,使TPE-CyA分子具备超高摩尔消光系数、良好的荧光量子产率和优异的光热转换效率。进一步制备的TPE-CyA纳米颗粒无需额外免疫佐剂,即可在近红外II区荧光引导下实现精准光热免疫治疗,有效抑制原位与远处肿瘤生长,并减少肝脏转移。机制研究还表明,该过程能够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T细胞浸润,并激活系统性免疫反应。该成果不仅验证了有机染料在光热免疫治疗中的潜力,也提出了面向肿瘤及转移灶的全新治疗策略,为高性能光热/成像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这一分子设计理念有望在肿瘤精准诊疗及血管成像等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6D31F

本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广东工业大学生物医药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曹桂宁,生物材料团队刘旭杰副教授、何燕副教授以及云南中医药大学程欣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广东工业大学为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smll.202508447

在科研成果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生物材料团队在人才培养和学术影响力方面也收获了新的成绩。学生团队项目《AI驱动的有机光热/光敏剂结构设计及性能预测》在2025年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何燕副教授入选斯坦福大学与Elsevier联合发布的2025“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的“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体现了团队在国际学术界的持续影响力。

下一条:我校生物医药学院曾骥团队运用机器学习在核酸疫苗与药物研究领域取得进展